易车研究院发布学霸车市洞察报告2022版:学霸成中国车市新高净值用户

汽车 来源:汽车时代   阅读量:18546    2022-08-29 16:40

学霸车市:由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购车者组成的细分车市。

理论上,研究生等高学历群体往往收入和财富更高,购车能力更强,是优质的车市用户,研究生等高学历群体往往接受更多的独立思考,自我反思和法律细化训练,更加理性,客观,包容,有利于汽车市场的不断创新,研究生等高学历群体毕业于著名高校,更有潜力成为社会精英,承担更多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许多共同属性有利于形成针对这一群体的相对独特,独立的细分汽车市场,

买车能力更强,包容感更大,独特性更显著...易车研究院潜意识里认为研究生等高学历购车者值得研究此外,2019—2021年全国研究生人数将加速增长,2022—2026年将进一步扩大,迫使我们争分夺秒先写出学霸车市洞察报告,让广大车企,经销商等易车客户更好地了解和争取高学历购车者

2019—2021年,学霸车市加速发展,终端销量突破60万辆,渗透率逼近3%,初步呈现爆发迹象。

2014—2021年,学霸车市终端销量从30多万辆飙升至60多万辆,翻了一番,从2019年开始加速增长。虽然2016—2017年学霸车市渗透率有所下降,但也呈现整体上升趋势,2021年接近3%,

以2022—2026年为例,学霸车市销量持续增长,突破100万辆或逼近150万辆,比如学霸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是独特的,更加细分和多元化,比如中老年学霸同时存在,市场广度更大,如果学霸拥有更强的购车能力和更高的高净值用户比例,将成为车市各大细分市场新的战略高地如果所有假设成立,学霸用户将帮助车企实现市场销量和品牌形象的双丰收,学霸车市将成为哈弗,吉利等入门级品牌,大众,丰田等普通品牌,奥迪,奔驰等高端品牌的必争之地

国内研究生和海归人数的加速增长将推动2019—2021年中国学霸汽车市场的增长。

据教育部统计,2014—2021年,我国研究生人数和以研究生为主的海归人数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前者从53.59万人飙升至77.3万人,后者从36.48万人飙升至104.9万人,尤其是2019—2021年,二者的增长势头越来越强劲,

不管是回国还是毕业,一般都要工作,买车的概率自然会大增2019—2021年,学霸人数的加速增长是学霸车市加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学霸车市的爆发绝非偶然,它有着坚实的社会基础,应该引起广大车企和经销商的高度重视,如何捕捉新的商机也应该认真思考至于为什么国内研究生培养赶不上国外,全球研究型大学排名前100国内大学寥寥无几等令人揪心的问题,本报告就不涉及了,否则就是瞎操心

2021年,26%学霸购车者的家庭收入达到50万元及以上,占该收入段的21%学霸将成为中国车市新的高净值用户主体

学霸购车者家庭收入很高易车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92%的学霸购车者家庭收入超过10万元,70%超过20万元,26%超过50万元以上,远高于一般市场后者在同级别的占比仅为62%,23%和3.6%

家庭财富分布数据说明学霸购车人内部结构很高,家庭财富渗透数据,学霸购车人行业价值很大2022—2026年,学霸车市将成为中国车市新的战略高地,学霸用户将成为中国车市新的高净值用户

叛逆英雄的时代渐行渐远,主流意识和阶层在不断形成或固化努力学习成为中国社会财富划分的新核心标准如果一个孩子想开好车,他首先必须努力学习

2021年,学霸购车人群的分布和渗透将集中在25~39岁,争夺学霸车市将有助于车企抢夺更多中青年车市的新高净值用户。

由于中国汽车市场的爆炸和中国研究生的扩张都发生在最近二十年,而且都很年轻所以中国乘用车市场和学霸的购车人群集中在壮年,25—39岁易车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高达73.45%的学霸购车人群集中在25—39岁,其中30—34岁占比近三成学霸的高渗透率也集中在25—39岁,其中25—29岁占比4.6%

2022—2026年,如果研究生继续扩招,学霸继续涌入车市,将进一步提升学霸在青年车市的渗透率同时,伴随着更多学霸购车人群年龄超过35岁甚至40岁,学霸在中年车市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

学霸用户渗透率将成为车企衡量在主流和细分车市吸引和争夺高净值用户和战略高地等市场主动权的新关键指标。

2021年,男女在学霸车市的贡献将更加均衡,对学霸车市的争夺将有助于车企在女性车市抢夺更多高净值用户。

目前中国乘用车的消费主体仍然是男性用户,但在学霸车市,男女用户的销量贡献非常接近据易车研究生调研数据显示,2021年,学霸购车人群比例为男性55.53%,女性44.47%

布局女性车市场更有利于车企吸引学霸,提升销量,优化品牌形象2020年,欧拉推出好猫,聚焦女性用户,快速优化用户结构和品牌形象2022年,她推出芭蕾猫,积极试水女学霸车市此外,还有海豚,海豹等还通过抢夺女学霸的新高净值用户,不断优化比亚迪的品牌形象

2021年,学霸车市的主体仍将是已婚用户,争夺学霸车市有助于车企抢夺更多单一车市的高净值用户。

在中国古代,考上状元的人很多都是结婚生子的如果他想嫁进一个富有的家庭,或者甚至成为一名医生,他必须先回家和他的妻子离婚目前我国研究生已婚比例仍然极低伴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增加,客观上学霸车市的单一比例会进一步提高易车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学霸购车人群虽然仍为已婚家庭,但单身比例超过30%,高出市场10%以上

从2022年到2026年,相信中国的单车市场会继续扩大,在车市的争霸有助于车企在单车市场抢夺更多的高净值用户。

2021年政府部门等学霸购车人数最多未来,制造业,教育,互联网等行业将是挖掘学霸等高净值用户的潜在领域

虽然中国废除科举制度已有一百多年,但学者的为官情怀依然浓厚易车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近19%的学霸购车者分布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其次是制造业,科研,互联网等急需大量高学历人才攻克芯片等技术难题的行业学霸车市行业渗透率比较妖魔化,宗教排第一学的越多,知道的规律越多,一切都是空的道理,就干脆皈依佛门

2022—2026年,伴随着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突破芯片等卡脖子项目,相信政府相关部门会积极引导学霸等社会优质人力资源向制造业,教育,互联网等科技型行业转移,帮助学霸购车人从官僚体系向技术体系转移。

2021年企业管理层拥有最多的学霸购车人群,R&D,科研,教师等未来研究岗位是挖掘学霸等高净值用户的潜在领域。

为了更好的解决芯片等卡脖子的问题,促进学霸从官僚体系向技术体系的转移,除了相关部门的努力,具体的企业还得多下功夫易车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企业管理层在学霸购车人群中占比超过30%,位居TOP10职业分布首位

要攻克大货车和脖子的技术难题,任重道远除了官员和企业家,我们更需要技术霸未来,R&D,科研,教师等研究岗位将是挖掘学霸等高净值用户的潜在领域

2021年,学霸的购车核心原因集中在通勤和上路,品牌号召力相对显著它在经验和智力上也给人留下了好印象

学霸在中国的购车者核心年龄为25—39岁,整体偏年轻他们正处于挽起袖子努力工作的旺盛期在购车的主要原因中,通勤排在第一位,其次是自驾游,两者都超过了30%

学霸是典型的高知购车族,对品牌的需求很高,但品牌内涵不仅仅是历史,还有创新,随之而来的是体验,智能等新需求,为特斯拉,理想,蔚来等体验更安全,智能的新品牌创造了新机会。

2021年,学霸用户对高端品牌,跑车,新能源等情有独钟,并将在未来成为上述汽车细分市场的新的高净值用户

因为学霸收入高,对高端品牌情有独钟,2021年渗透率接近10%,

由于中国学霸以年轻用户为主,创新意识强,对设计更独特的跑车和技术更先进的新能源情有独钟,2021年渗透率分别为28%和10%,

2022—2026年是高端品牌,跑车,新能源发展的关键时期争夺学霸车市,有利于车企吸引和抢占上述细分车市的高净值用户和战略高地

2021年,理想领跑学霸车市主流品牌渗透率排名,高端新锐品牌相对靠前。

李充满争议,他的增程和三缸发动机不时被人嘲讽但是他的保姆定位,快乐调性,家庭观念都是时不时被模仿的理性看待李与学历有很大关系独立思考,自我批判,善于提炼等,都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思想,会让他们更理性的看待事情

特斯拉紧随其后,蔚来,小鹏等新品牌领先,奥迪,奔驰,宝马等主流高端品牌落后。2019—2021年,学霸车市的加速增长,为特斯拉,理想,蔚来等高端新锐品牌提供了沃土,需要辩证理性看待,也倒逼奥迪,奔驰,宝马等主流高端品牌加速创新,

2022—2026年,面对学霸用户,任何品牌都会受到挑战和鼓励企业迎合汽车最好的方式不是一味讨好,不是把用户请到舞台中央,而是勇敢地站在舞台中央至于性能的高低,更多理性辩证的学霸用户会给出更客观的答案

2022—2026年,学霸车市渗透率有望挑战7%,终端销量有望挑战150万辆建议车企争夺学霸车市场,抢新的净值用户

2019—2021年,我国以学霸为主的海归人数和研究生录取人数均超过100万,2020—2022年,虽然疫情导致出国留学人数大幅减少,但国内研究生扩招仍在继续202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通知明确提出,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

从2022年到2026年,研究生参加工作的人数将加速增长易车研究院预测,中国学霸车市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阶段2022—2026年渗透率有望升至7%,终端销量有望挑战150万辆学霸已经成为中国车市新的高净值用户建议广大车企积极布局学霸车市,努力抢夺新的高净值用户

研究团队

周丽君易车研究院院长/首席分析师

高易车研究院行业分析师

本亚车易研究院行业分析师

点击展开全文。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友情合作